肺癌诊治过程当中的盲区和误区

第一个盲区,就是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我身体很好,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我也不会得肺癌”。但是肺脏是人体当中一个很大的器官,即使肿瘤已经长到三个公分,只要不位于主支气管的附近,患者可能就没有任何的症状,也不会出现咳嗽、咳痰,有的患者可能没有任何表现。但肿瘤已悄然出现了其他位置的转移,这样就已经失去了根治的机会,所以癌症防治早早行动。建议40岁以上的群体,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的筛查,尽早发现肺部的疾病,尽早进行治疗,这样才能给肺癌患者一个根治性治疗的机会。

第二个误区,就是医生一般会建议肺癌患者进行支气管镜下的病理活检,或者是CT引导下的肺部病灶穿刺活检,来获取患者的病理。但是很多患者都会有这样的顾虑,就是“如果进行了穿刺活检,肿瘤会不会随着针道出现远处转移呢”?

其实这个担心大可不必。那为什么医生一定要获取到患者的病理组织?一定要获取到这块儿肉才能够给患者进行治疗呢?那是因为我们现在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到了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肺癌这种疾病在分子分型下,其实是由几十种基因突变所组成的一大类疾病,不同类型的疾病治疗方式其实是南辕北辙的,别人用一种药物治疗好用,放在自己的身上的不一定有效,所以一定要给医生“一块儿肉”,然后让医生来给它进行病理学的分型和基因的分型,为患者进行精准的诊治。

第三个误区,就是很多患者或者家属认为肺癌的治疗还停留在以前化疗放疗的时代,谈“化”色变,认为化疗是一种伤害很大的治疗方式,“我宁可不治肿瘤,也不想去遭化疗这个罪”。实际上,在过去的30年间,肺癌的诊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化疗已经进入到了靶向治疗的时代、到现在的免疫治疗时代,尤其是免疫治疗所带来的毒性,相对化疗来讲要低很多,并且一旦获益,患者的缓解时间非常长,可以说是高效低毒的治疗方式。

点击:218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ICP备05009667  庆公网安备2306010183号  黑公网安备 230602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