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烈头痛两天 原来是她脑“瘤”破了

双微导管技术结合3D-DSA治疗颅内宽颈分叉动脉瘤

头痛,痛得要炸开了!

这是46岁的她,此生体会到的最大痛苦。

因为疫情影响,她仅在家自行口服止痛药。可止痛药都不能压制的头痛,让人崩溃。

两天后,在油田总医院最终明确了,她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颅内出血。

颅内动脉瘤虽然名字带个“瘤”,其实并非肿瘤,而是脑动脉上的瘤样突起,突起处血管壁比其他地方都薄,非常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后,会造成了颅内大出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脑出血,死亡或病残率极高。相当于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时间就是生命,神经外科治疗团队在王晓民主任医师、刘波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迅速制定治疗方案:立即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手术在介入导管室紧张开展起来。

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后,大家的心立刻紧张了起来: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不但体积较大,而且是明显的两个共干宽颈双分叶状动脉瘤。

这类动脉瘤治疗起来难度及风险极大宽颈需要支架辅助栓塞,不但增加了术中急性血栓形成风险,而且会明显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并且术后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血栓。为患者利益,反复思量在充分权衡利弊及风险后,王晓民主任毅然决定不放置支架,采用操作难度更大的双微导管技术。

该技术需要将两个微导管通过精准的塑形,准确放置在动脉瘤的两个分叶内,分别交叉填塞个动脉瘤腔,使填入的弹簧圈互相交叉缠绕从而固定牢靠并实行致密填塞。

手术过程异常艰辛复杂。

经历了迂曲动脉条件下的通路建立、动脉痉挛的术中解除、双微导管的精准塑形、弹簧圈的致密填塞等几个关键步骤,经脑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逐渐不再显影,颅内的“炸弹”,终于被小心翼翼“拆除”了!

“炸弹”被拆除后,医生术后再给予患者腰穿等后续治疗,头痛等症状迅速缓解,病情终于转危为安。

据王晓民介绍,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是近10多年来快速发展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微创技术,因为微创,不需开颅而且术后恢复快目前在全世界应用越来越广泛,据统计世界范围内超过80%的动脉瘤手术选择介入手术。

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每年行动脉瘤微创介入栓塞患者达到60多例。技术上从最早的单导管技术到支架辅助技术以及双微导管技术。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是用两根微导管分别进入瘤腔,交替填入可脱弹簧圈,完全栓塞动脉瘤的一种技术方法。

不良形态的动脉瘤,如分叶状、宽颈和瘤底合并主要分支的动脉瘤,因其血管内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双微导管技术便发挥它的作用。它避免了急诊支架植入的诸多弊端,减少了病人痛苦,降低了患者经济花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该类手术的成功,展示了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处理复杂疑难脑血管病的强大能力,而先进的诊疗技术必将惠及更多的患者。

点击:234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ICP备05009667  庆公网安备2306010183号  黑公网安备 23060202000030号